近期,受厄爾尼諾現象影響,我國多地氣溫頻頻突破40℃,有的甚至刷新當地同期觀測史上氣溫極值記錄。從全球范圍看,自1979年開始相關統計以來,7月3日和4日地球表面平均氣溫接連刷新最高紀錄。
氣候變化已成為當前全球可持續發展面臨的最大威脅之一,以二氧化碳為主要溫室氣體所導致的全球氣候變暖正在影響著人類社會的生存和發展,厄爾尼諾疊加全球變暖,使得全球及區域氣候變化趨于極端化。為堅持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明確提出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與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充分展現大國擔當。
關于“雙碳”戰略,除了大家熟悉的“碳達峰”“碳中和”,還有許多與之相關的熱詞,你了解多少呢,一起來看看吧。
1.碳排放
定義: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化石能源燃燒活動和工業生產過程以及土地利用變化與林業等活動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也包括因使用外購的電力和熱力等所導致的溫室氣體排放。
延伸閱讀:7月8日,國家氣候中心主任巢清塵在2023年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大會上指出“適應氣候變化是眼前的當務之急,而減緩碳排放是最重要、最根本、最面向未來的長期措施。未來,我們應與行業結合進行多要素預測、預報及預警,分災種、分區、分行業的適應氣候變化。同時,在適應氣候變化和減緩碳排放的過程中還應利用氣候、生態和環境的優勢,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2.溫室氣體
定義:《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將溫室氣體定義為“大氣中那些吸收和重新放出紅外輻射的自然和人為的氣態成分”《京都議定書》及其修正案中規定控制的7種溫室氣體為: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氫氟碳化合物、全氟碳化合物、六氟化硫和三氟化硫。
延伸閱讀:近日,為進一步規范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及相關活動,推動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生態環境部聯合市場監管總局對《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管理暫行辦法》進行了修訂,編制形成《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管理辦法(試行)》并面向全社會公開征求意見。
3.二氧化碳當量
定義:指一種用作比較不同溫室氣體排放的量度單位,可以把不同溫室氣體的效應標準化。
延伸閱讀:各種不同溫室效應氣體對地球溫室效應的貢獻度不同,由于二氧化碳是人類活動產生溫室效應的主要氣體,為了統一度量整體溫室效應的結果,規定以二氧化碳當量為度量溫室效應的基本單位。一種氣體的二氧化碳當量是通過把該氣體的噸數乘以其全球變暖潛能值(GWP)后得出的。
4.碳配額
定義:指政府分配給控排企業指定時期內的碳排放額度,是碳排放權的憑證和載體,1單位配額相當于1噸二氧化碳當量。碳配額具有商品屬性,可以開展交易。
延伸閱讀:碳配額是我國目前最重要的碳交易產品,目前主要運用在火電相關的企業中。預計到2025年,電力、石化、化工、建材、鋼鐵、有色、造紙、電力、航空等重點排放行業將全部進入碳配額交易體系。
5.碳強度
定義:指單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即二氧化碳排放總量/GDP。該指標主要是用來衡量國民經濟與碳排放量之間的關系。
延伸閱讀:近年來,我國實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采取調整產業結構、優化能源結構、節能提高能效、建立市場機制、增加森林碳匯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各項工作取得了積極進展。2020年中國碳排放強度比2015年降低了18.8%,比2005年降低48.4%,超過了向國際社會承諾的40%-45%的目標,基本扭轉了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長的局面。
6.碳足跡
定義:指企業機構、活動、產品或個人通過交通運輸、食品生產和消費以及各類生產過程等引起的溫室氣體排放的集合。
拓展閱讀:目前碳足跡可以按照其應用層面(分析尺度)分成“國家碳足跡”“城市碳足跡”“組織碳足跡”“企業碳足跡”“家庭碳足跡”“產品碳足跡”以及“個人碳足跡”。以企業角度來看,碳足跡將幫助企業精準定位碳排放各環節,從而有針對性地對碳排放量進行精細化、智能化管理,降低生產成本,進而提升產品競爭力。
7.碳標簽
定義:碳標簽就是將產品生命周期(即從原料、制造、儲運、廢棄到回收的全過程)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在產品標簽上用量化的指數標示出來,以標簽的形式告知消費者產品的碳信息。
拓展閱讀:碳標簽體系建設是賦能企業綠色發展的必由之路。通過實施碳標簽,可以倒逼企業進行技術創新,提高能效利用效率,加大技術創新力度,發展低碳經濟,生產低能耗的產品,加快低碳生產轉型步伐。
8.碳捕集與封存
定義:碳捕集與封存技術(簡稱CCUS),是把生產過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進行捕獲提純,繼而投入到新的生產過程中進行循環再利用或封存的一種技術。
延伸閱讀:生物質能-碳捕集與封存,(簡稱BECCS),是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關鍵技術之一。它將生物質能與碳捕集封存技術(簡稱CCUS)相結合,從吸收二氧化碳的植物中提取能量,捕獲提取植物物質燃燒時釋放到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最后將其封存于地下,實現負碳排放。生物質能-碳捕集與封存可以將二氧化碳從工業過程、能源利用或大氣中分離出來,直接加以利用或注入地層以實現二氧化碳永久減排,是一種重要的負排放技術。
9.碳交易
定義:指對二氧化碳排放權的交易,買方通過向賣方支付一定金額從而獲得一定數量的二氧化碳排放權,從而形成了二氧化碳排放權的交易。碳交易市場是由政府通過對能耗企業的控制排放而人為制造的市場。
延伸閱讀:碳交易其實是一種應對全球變暖氣候危機的解決方案,以一定的法律和規則為約束和依據,給碳排放量定價,把它包裝成一種資產或者“商品”,建立相應的市場進行交易買進賣出,以此來控制碳排放,促進溫室氣體(主要是二氧化碳)排減。碳交易市場是由包括交易主體(控排企業)、交易產品(碳排放權)、交易流程、交易活動及監管活動(政府監督)等在內的核心要素所組成的規則化體系。
10. 碳匯
定義:《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將碳匯定義為從大氣中清除二氧化碳的過程、活動或機制。常見的包括碳匯包括林業碳匯、農業碳匯、草原碳匯、海洋碳匯等,是與碳減排相對應的實現碳中和的重要措施。
延伸閱讀:自然資源部、發改委、財政部、國家林草局,近日聯合印發了《生態系統碳匯能力鞏固提升實施方案》,方案圍繞提升生態碳匯能力、有效發揮森林草原等生態系統的固碳作用等內容,提出了到2025年、2030年的主要目標及重點任務。此次出臺的《方案》明確,“十四五”期間,要基本摸清我國生態系統碳儲量本底和增匯潛力,初步建立與國際接軌的生態系統碳匯計量體系,加快構建有利于碳達峰碳中和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促進生態修復取得明顯成效。“十五五”期間,要實現生態系統碳匯調查監測評估與計量核算體系不斷完善,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修復取得重大進展等。